乡村振兴 xcz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广西隆林:大石山里的“傻汉子”和他的种桑养蚕梦

新闻

广西灵山烟墩大鼓:一鼓雷动 回响千年 广西灵山烟墩大鼓:一鼓雷动 回响千年

“咚咚、咚咚、咚咚、咚……”富有节奏的如雷鼓声,响透十里开外。1月23日,中国农历正月初二,...

  • 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搬出“山窝窝” 生活美起来

    2023年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那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各家各户都在有序忙碌着,袅袅的炊烟、欢喜的笑脸,处处散发着年的气息。 记者来到搬迁户李世教的家时,他正在门口小菜园里...

  • 广西:河湖管护的民间力量

    天下风景,美在广西。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5年以来,广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起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总河长的“双总河长制”为核心的行政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和...

  • 广西3人荣登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1月18日,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广西3人荣登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获得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的赵洪是桂林市灵川县兰田瑶族乡...

  • 广西钦州:铆足干劲建设平陆运河

    临近春节,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马道、企石、青年3座梯级航运枢纽工程项目建设现场依旧如火如荼。项目建设者们抢抓时机,铆足干劲,抢时间、赶进度,在腊月寒冬上演着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1...

  • 广西防城港:搬出“山窝窝” 生活美起来

    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那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各家各户都在有序忙碌着,袅袅的炊烟、欢喜的笑脸,处处散发着年的气息。 记者来到搬迁户李世教的家时,他正在门口小菜园里摘青菜...

旅游

广西北海: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高起点高标准开展旅游景区品牌创建 广西北海: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高起点高标准...

2022年以来,广西北海市旅游文体局以旅游标准化建设和文旅品牌创建为抓手,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 开年游广西 南宁欢迎你

    12月26日,记者从广西冬季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南宁主场)暨2023年“开年游广西”活动媒体通气会上获悉,为全力提振岁末年初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推进南宁市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 广西崇左市加快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崇左市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的意见》,对崇左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作出安排部署,支持该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壮美边关”品牌,加快建设...

  • 广西首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落户龙...

    12月20日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正式公布2022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国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和重庆荆竹村从57个国家136个候选乡村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2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大寨村成为...

  • 山水LIVE·桂海晴岚音乐派对:山水与摇滚的激情碰撞

    以宽阔平坦的绿茵为席,用水墨勾勒的山峦为幕,将表演的舞台嵌入山水……12月10日—11日,2022桂林艺术节活动之一的山水LIVE·桂海晴岚音乐派对在广西桂林市桂海晴岚景区激情开唱。   错象、芝麻布、...

  • 广西北海:文旅融合谱写 “文化合浦”新篇章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弘扬传承历史文化,精心绘制宏伟发展蓝图,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合浦”新篇章。 北海市合浦县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对辖区内博物馆进行改造...

广西隆林:大石山里的“傻汉子”和他的种桑养蚕梦

发布时间:2021/11/16 乡村振兴 浏览:22

德峨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余峰深度石漠化山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七分石头三分地,三分地里土贫瘠,种田苦于无地无水,种苞谷也仅够人和牲畜的基本口粮,外出务工似乎成了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唯一出路。

杨高生是德峨镇德峨村土生土长的汉子,他一直说他就是个“傻人”,没有别人的聪明劲,在2008年高中毕业后,为了摆脱贫困,他就到了外头打工。前前后后在浙江折腾了七八年,中间经历了娶妻生子及打工的心酸,再三考虑在外务工的种种不便后,杨高生和妻子选择了回到家乡创业。“在外面没有高文凭,做什么都太难了,2015年,我就从浙江东阳市服装厂回乡创业,花了3万多块钱买了40只山羊来养,一年下来,也算是有点收入。”谈起当初回乡的第一次创业,杨高生依然很激动。

回家养山羊虽然辛苦,但总算是能够在家门口挣钱养家,不用到外面奔波讨生活,还能照顾父母,杨高生对此还是很满意。但是因为后来参加了德峨村村委会的工作,杨高生的第一次创业生涯不得不暂时终止。“2016年10月,因当时德峨村一位村委副主任身体不适申请辞职,经过德峨镇党委的同意,德峨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一致通过,由我暂代村委副主任一职,作为一名党员,组织和人民需要我,我也愿意为家乡建设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就参加了村委会工作。”杨高生向笔者讲述了他进入德峨镇德峨村村委会的过程。进入了村委工作后,由于村里开展的各项工作都要参与,杨高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牧羊。“因当时我养的羊都是采取放牧看守模式,而且德峨村地处大石山区,林深崖陡,山羊又天生好动,妻子要照顾小孩,又看守羊群,一个人实在无法再坚持下去。无奈,经与妻子认真商量后决定只能先暂停山羊养殖这个产业。”德峨镇因独特的自然环境,放养的山羊肉质细腻,口感极佳,黑山羊养殖基本不愁销路,谈到因为工作而放弃了养殖山羊这个产业,明显看出杨高生还是有点失落。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村委会工作,经常要下到村里各屯,有时还会到别的村去交流学习,也正因为不断走村串寨,杨高生渐渐发现了再一次创业的商机。“因为经常下到各屯了解产业发展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德峨村虽然地处石漠化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落后,但经过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各种惠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德峨搞种桑养蚕产业实际上很有发展空间,回家和妻子商量后,我们夫妻二人决定发展种桑养蚕产业。”据杨高生所述,2017年1月,在将山羊都处理清楚后,他开始向德峨镇党委和政府申请桑苗,将家中的耕地都改种桑树,又将本寨子一些无人打理的荒山土地共10亩,以每亩180块的价格流转过来种上桑苗,开始了他的种桑养蚕计划。经过一年的精心护理,杨高生的桑园于2018年正式开始投入养殖。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发展种桑养蚕产业不仅仅是种了桑树、摘了叶子喂蚕就简单完事,这是一门技术活,没有经验和技术,一开始杨高生就吃到了苦头。“刚开始因为没有蚕房只能在家中大厅养,而且也没有经验,导致养蚕并不顺利。第一期的大蚕养殖因病基本死了,连隔壁邻居和亲朋好友都开始来劝说,让我们夫妻放弃种桑养蚕。”说到第一次养蚕经历,杨高生脸上闪过一抹无奈。“但是吧,我这个人天生就有股傻劲,越是做不好的东西我越是要把它做起来。于是我们夫妻二人四处问师,到处咨询蚕友,积极加入各种养蚕技术交流群,积极参加各类有关种桑养蚕的培训,到村里农家书屋借阅种桑养蚕等相关书籍。经过认真学习,不断尝试,在失败中找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养蚕技术,到2018年底,我们种桑养蚕纯收入达一万多元,这也让我们夫妻二人更加有了信心。”当年,正值脱贫攻坚如火如荼进行,杨高生夫妻二人种桑养蚕初尝甜头,让周围观望的贫困户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乘上政策的“快班车”大力发展种桑养蚕

2019年,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党委政府决定在德峨镇龙英村、常么村、德峨村实施石漠化山区脱贫奔康桑蚕高产示范基地项目,一心想把种桑养蚕产业壮大的杨高生看到了希望。“我想继续扩大自己种桑养蚕的规模,也希望更多的群众加入到种桑养蚕产业中来,让大家一起在家门口发家致富。”抱着带领更多群众一同发展种桑养蚕产业的目的,杨高生积极配合德峨镇党委政府开展关于发展德峨片区千亩桑园基地的宣传动员工作,争做政策宣传的讲解员。杨高生带头走村串寨,到村民家中认真讲解各类补助政策,和群众一起分享他发展种桑养蚕产业的真实体会,鼓励群众一同发展种桑养蚕产业。

通过德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宣传和众多像杨高生一样的村“两委”干部奔走呼告,德峨镇石漠化山区脱贫奔康桑蚕高产核心示范基地实现种植桑树1200余亩,全镇桑园面积达4700余亩。杨高生也不断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实现桑树种植面积150亩。同时,为了解决因场地不足的问题,杨高生夫妻二人四处借款新建一座116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平顶蚕房,并租用村里的标准化蚕房336平方米,养蚕的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实现了每批次养蚕10张、纯收入达1.5万元的收入目标。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领群众一同致富

不断实践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必然选择,杨高生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学习科学养殖技术,俨然成为了德峨镇当地种桑养蚕的技术能人,2021年杨高生被德峨镇人民政府聘用为德峨镇种桑养蚕技术员。“我一定发挥好带头和带动作用,多做身边群众的思想工作,提供技术指导,鼓励大家一起发展种桑养蚕产业。针对不愿意自家养蚕的情况,我将以劳务用工等多种形式带动大家一起参与种桑养蚕,增加群众收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杨高生说道。通过杨高生和德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在2019年到2020年期间,德峨村争取到了东西部协作资金和第一书记帮扶经费以及市领导挂点帮扶经费,建成了一座200平方米的小蚕共育点和13个共2815平方米的现代化蚕房以及两个共260平方米的传统蚕房,解决了德峨村长期以来桑园与大蚕养殖蚕房及小蚕共育点不成正比的困境,真正做到了家门口拿小蚕,人人有蚕养。

据杨高生所述,因为目前村里大多数群众都外出务工,且部分农户土地较少不愿种养,所以他主要采取劳务用工的方式带动脱贫户增加收入,“对于土地较少,不愿自己种养的人家,我主要采取“将土地流转过来,再进行劳务用工”等形式带动村里群众增收,为农村贫困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提供就业机会。仅2021年,我已新带动了5户脱贫户共23人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同时为脱贫户提供务工就业227人次,合计工资发放27240元。”杨高生说道。

未来的种桑养蚕理想蓝图

当问到对未来种桑养蚕产业发展有什么计划和设想之时,杨高生向笔者详细描绘了他的理想蓝图。“下一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发展种桑养蚕产业。一是在原有桑园的基础上,再继续动员大家加入到种桑养蚕的产业发展中来,不断扩大种桑养蚕规模,实现德峨村桑园整体连片。同时,不断学习,不断外出取经,将桑蚕产业开发成多元化,从桑园观光、桑葚采摘、桑叶茶销售、蚕沙发酵为肥料、蚕沙食用菌类等多方面开拓桑蚕产业链;二是发挥好带头和带动作用,多做群众的思想工作,鼓励大家一起发展种桑养蚕产业,我将继续自愿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同时也以劳务用工等多种形式促进群众增收;三是将原有空壳的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经营起来,形成“农户+合作社+公司”的种桑养蚕模式,抱团发展。夯实脱贫成果,聚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