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以“文化+”保护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广西实践

新闻

广西灵山烟墩大鼓:一鼓雷动 回响千年 广西灵山烟墩大鼓:一鼓雷动 回响千年

“咚咚、咚咚、咚咚、咚……”富有节奏的如雷鼓声,响透十里开外。1月23日,中国农历正月初二,...

  • 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搬出“山窝窝” 生活美起来

    2023年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那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各家各户都在有序忙碌着,袅袅的炊烟、欢喜的笑脸,处处散发着年的气息。 记者来到搬迁户李世教的家时,他正在门口小菜园里...

  • 广西:河湖管护的民间力量

    天下风景,美在广西。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5年以来,广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起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总河长的“双总河长制”为核心的行政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和...

  • 广西3人荣登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1月18日,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广西3人荣登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获得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的赵洪是桂林市灵川县兰田瑶族乡...

  • 广西钦州:铆足干劲建设平陆运河

    临近春节,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马道、企石、青年3座梯级航运枢纽工程项目建设现场依旧如火如荼。项目建设者们抢抓时机,铆足干劲,抢时间、赶进度,在腊月寒冬上演着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1...

  • 广西防城港:搬出“山窝窝” 生活美起来

    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那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各家各户都在有序忙碌着,袅袅的炊烟、欢喜的笑脸,处处散发着年的气息。 记者来到搬迁户李世教的家时,他正在门口小菜园里摘青菜...

旅游

广西北海: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高起点高标准开展旅游景区品牌创建 广西北海: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高起点高标准...

2022年以来,广西北海市旅游文体局以旅游标准化建设和文旅品牌创建为抓手,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 开年游广西 南宁欢迎你

    12月26日,记者从广西冬季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南宁主场)暨2023年“开年游广西”活动媒体通气会上获悉,为全力提振岁末年初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推进南宁市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 广西崇左市加快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崇左市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的意见》,对崇左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作出安排部署,支持该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壮美边关”品牌,加快建设...

  • 广西首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落户龙...

    12月20日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正式公布2022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国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和重庆荆竹村从57个国家136个候选乡村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2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大寨村成为...

  • 山水LIVE·桂海晴岚音乐派对:山水与摇滚的激情碰撞

    以宽阔平坦的绿茵为席,用水墨勾勒的山峦为幕,将表演的舞台嵌入山水……12月10日—11日,2022桂林艺术节活动之一的山水LIVE·桂海晴岚音乐派对在广西桂林市桂海晴岚景区激情开唱。   错象、芝麻布、...

  • 广西北海:文旅融合谱写 “文化合浦”新篇章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弘扬传承历史文化,精心绘制宏伟发展蓝图,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合浦”新篇章。 北海市合浦县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对辖区内博物馆进行改造...

以“文化+”保护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广西实践

发布时间:2022/03/23 新闻 浏览:42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指出,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历史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脉,如何激发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力,在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村记忆的同时融入乡村发展,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从而为乡村振兴赋能增色,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基层单位不断在实践探索,形成了“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文化+互联网”“文化+乡村治理”等有效模式。

一、推进“文化+旅游”模式,实现乡愁慰藉和人文旅游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近年来,乡村文化旅游正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成为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广西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使“千镇一面”“千村一面”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要有的放矢,既做到尊重乡村文化特色,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小镇和示范村庄,如山水名胜村、农耕文化示范村、历史文化名村、民族文化典型村、红色文化主题村等,又注重趣味性、体验性、综合性,如农耕文化示范村既要有农耕文化博物馆,还要有与现代消费需求相适应的农耕文化体验区、特色民宿、美食餐厅、物产集市、直播带货区、康养基地等。同时,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持村容村貌整洁,提高乡村文化旅游附加值。南宁横州市校椅镇榃僧村集农耕文化、古村落、民族文化于一体,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近年来,在政府支持和当地民众参与下,榃僧村将壮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以传统民居民俗示范村为中心,挖掘最原生态的壮族美食、民间艺术和手工艺等,依托壮族“三月三”等节庆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和体验活动,深受游客喜爱。当地群众在美丽和谐宜居的乡村喜迎八方来客,尽显文化底气、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乡村留得住乡韵,乡民记得住乡愁,实现了乡愁慰藉和人文旅游的统一。

二、推进“文化+产业”模式,实现文化保护与产业富民相统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在乡村历史文化中,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农业遗迹、方言土语、婚丧嫁娶、饮食服饰、节庆庙会、戏曲曲艺、山歌舞蹈、传说故事、乡贤名人等与乡村旅游产业相结合,可以实现文化保护和繁荣农村经济的统一,而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发展,则可以促进工艺振兴与产业富民相结合。因而,挖掘乡村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并实现创造性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繁荣的重要途径。以传统手工艺为例,广西具有历史悠久的蜡染、刺绣、织锦、编织、农民画、制陶、建筑营造等民间传统手工艺。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活化与传承并行,对传统工艺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文化产品经济附加值,增强乡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以此拉动就业,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刺绣是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妇女擅长的技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唐朝村是一个“侗绣文艺村”,当地把侗绣作为促进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创建“侗娘手工坊”,组织党员绣娘引领留守妇女抱团发展手工刺绣,实现了顾家、传艺、脱贫“三不误”。同时,唐朝村在发展侗绣文化产业中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创新绣品,打开了绣品市场和销路,侗绣还成为国家禁毒宣传和国际禁毒交流礼品,唐朝村实现了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兴旺、农民富足的统一。

三、推进“文化+互联网”模式,实现文化振兴和互联网发展的深度融合

《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指出,要“创新表达方式,以新闻报道、电视剧、电视节目、纪录片、动画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互联网即时便捷、共享开放、交融互通等特点催生了不少新平台、新业态,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拓展了无限空间。乡村历史文化要改变“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就要搭上互联网这一趟“时空列车”,通过新闻报道、电视节目、纪录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大力宣传乡村历史文化,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的主要渠道。同时,要因势利导,不断创新乡村历史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使乡村文化不仅“火起来”,还要“活起来”。民族工艺品是广西特色文化产业之一,近年来通过自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别具特色的北流陶瓷、博白编织、钦州坭兴陶、靖西绣球、东兰铜鼓等,都得到了快速传播和发展,促成了民族文化资源品牌化、产业化经营。其中,靖西绣球经过不断改进工艺、创新图案设计、拓展文化意蕴,并依托电商平台,走出靖西、走向全国、远销海内外,实现了文化产业和互联网发展的深度融合。

四、推进“文化+乡村治理”模式,实现文化传承与以文化人相统一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要振兴,治理有效是重要保障。《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强调,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关键是要以文化作为社会治理的中轴。适应群众生活需要,深入挖掘传统美德、乡贤文化和优秀家规家训,可以使乡村治理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要充分发挥传统美德的道德教化作用、乡贤文化的凝聚人心作用、优秀家规家训的引领作用,制定村规民约、村民道德公约等规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贺州市河西、秀水等古村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着世代传承的家规族约,是值得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河西、秀水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挖掘其中蕴含的智慧,弘扬传统家规族约,塑造新时代乡规民约,成立以村居家族成员为主体、外迁家族成员为补充的家族理事会,引导外迁乡贤关注家乡、反哺家乡,实现内外乡贤信息互享、资源共享,对乡村社会基层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