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education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以青春之“我们” 播红色之火种——南宁师范大学师生赴遵义开展红色研学侧记

新闻

广西灵山烟墩大鼓:一鼓雷动 回响千年 广西灵山烟墩大鼓:一鼓雷动 回响千年

“咚咚、咚咚、咚咚、咚……”富有节奏的如雷鼓声,响透十里开外。1月23日,中国农历正月初二,...

  • 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搬出“山窝窝” 生活美起来

    2023年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那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各家各户都在有序忙碌着,袅袅的炊烟、欢喜的笑脸,处处散发着年的气息。 记者来到搬迁户李世教的家时,他正在门口小菜园里...

  • 广西:河湖管护的民间力量

    天下风景,美在广西。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5年以来,广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起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总河长的“双总河长制”为核心的行政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和...

  • 广西3人荣登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1月18日,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广西3人荣登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获得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的赵洪是桂林市灵川县兰田瑶族乡...

  • 广西钦州:铆足干劲建设平陆运河

    临近春节,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马道、企石、青年3座梯级航运枢纽工程项目建设现场依旧如火如荼。项目建设者们抢抓时机,铆足干劲,抢时间、赶进度,在腊月寒冬上演着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1...

  • 广西防城港:搬出“山窝窝” 生活美起来

    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那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各家各户都在有序忙碌着,袅袅的炊烟、欢喜的笑脸,处处散发着年的气息。 记者来到搬迁户李世教的家时,他正在门口小菜园里摘青菜...

旅游

广西北海: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高起点高标准开展旅游景区品牌创建 广西北海: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高起点高标准...

2022年以来,广西北海市旅游文体局以旅游标准化建设和文旅品牌创建为抓手,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 开年游广西 南宁欢迎你

    12月26日,记者从广西冬季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南宁主场)暨2023年“开年游广西”活动媒体通气会上获悉,为全力提振岁末年初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推进南宁市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 广西崇左市加快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崇左市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的意见》,对崇左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作出安排部署,支持该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壮美边关”品牌,加快建设...

  • 广西首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落户龙...

    12月20日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正式公布2022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国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和重庆荆竹村从57个国家136个候选乡村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2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大寨村成为...

  • 山水LIVE·桂海晴岚音乐派对:山水与摇滚的激情碰撞

    以宽阔平坦的绿茵为席,用水墨勾勒的山峦为幕,将表演的舞台嵌入山水……12月10日—11日,2022桂林艺术节活动之一的山水LIVE·桂海晴岚音乐派对在广西桂林市桂海晴岚景区激情开唱。   错象、芝麻布、...

  • 广西北海:文旅融合谱写 “文化合浦”新篇章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弘扬传承历史文化,精心绘制宏伟发展蓝图,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合浦”新篇章。 北海市合浦县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对辖区内博物馆进行改造...

以青春之“我们” 播红色之火种——南宁师范大学师生赴遵义开展红色研学侧记

发布时间:2022/08/18 教育 浏览:72

遵义,一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革命圣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7月29日至8月3日,20多名党员师生赴红色圣地——遵义开展为期六天的“青春向党,寻迹遵义”红色文化研学活动。

研学团队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观看展览、现场微课教学,回顾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学习遵义会议精神和长征精神,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青年师生在红色实践基地中受教育、长才干,在润物无声中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价值追求,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

青春初心传承长征精神

“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革命事业的转折?”

“长征精神是如何凝练而成?”

7月30日清晨,一群饱含激情、充满活力的新闻学子,走进庄严的遵义会议会址。他们怀着对红色热土的崇敬,对长征精神的崇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走进党史课堂,用青春的激昂初心,追溯红军长征的伟大足迹。

这场“沉浸式”的社会实践,让南宁师范大学师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了更鲜活的认识。

“1935年1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纪念馆内,师生们一边聆听着讲解员的讲解,一边参观陈列馆,那段峥嵘的长征岁月逐渐浮现在眼前。一桌一旗,一木一砖,一件件老物件,历经风霜雪雨,却仍承载着革命先辈们坚定的革命意志,深深激荡着每一位在场的师生。

浩浩红军,辗转万里,在遵义这片红色土地,成就了最关键的会议、最重大的转折、最神勇的战斗、最恢宏的辞章。长征精神,是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革命篇章,也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站在脚下这片红色革命圣地上,师生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党波澜壮阔的革命事业。

“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一个个礼堂、会议室,一条条标语和数面旗帜,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徐健借助眼前这些历经百年风雨的“教具”,在现场进行了沉浸式微课教学。“作为青年党员师生,要深刻领悟遵义这片红色圣地上的宝贵精神财富,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不竭的奋斗力量。”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在长征陈列展厅参观时,师生们被长征精神震撼,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在长征途中不惧艰难险阻,敢于流血与牺牲,英勇无畏的精神。“回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虽历经千难万险、千山万水,虽前有险阻、后有追兵,红军依然凭借着顽强不屈的意志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创举,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南宁师范大学副教授梁颖涛看着眼前珍贵的长征史料和物件,和学生们共同探讨长征精神的内涵。

“坚定的理想信念,使红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坚韧不拔、坚定不移。”“长征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作为青年一代要努力传承长征精神。”现场师生们纷纷对长征精神展开了讨论。2020级学生黄晶晶表示:“长征精神将激励我不畏困难,坚守初心。”

师生们在现场还开展了以“遵义会议与长征精神”为主题的党史宣讲、微课录制和诗歌朗诵等活动。

红色基因融入人才培养

“初春的深夜是寒冷的,田埂小路崎岖不平,前行的道路更为艰难。”在苟坝村,教师王雪瑶娓娓道来《苟坝会议》的革命故事。“毛泽东夜不能寐,索性手提马灯,走向周恩来的住处,与他长夜卧谈,商谈长征局势。”

“一条腿的钟赤兵,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爬过环境极其险恶的雪山,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以顽强的毅力走完了万里长征,最终到达陕北。”教授陈秋凌讲述“独腿将军”钟赤兵的故事。

这样的“行走的课堂”充盈在师生们的研学路上,在红色基地现场,在老区漫步时,在车里,在路上,师生们边走边看边研,边记边学边思。遵义研学路上,南宁师范大学教师充分发挥党史学习情景教学,将红色基因融入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

在娄山关,师生们参观了红军战斗遗址、诗词碑、百丈梯、陈列馆等地,了解了红军在最紧要关头排除万难,坚定不移的气节。在苟坝村,师生们参观了苟坝会议陈列馆、红军马灯馆和苟坝会议会址,在文物与解说中了解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陈云等党员的优秀事迹,领略老一辈共产党员的革命风采,深刻了解先辈们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浓厚的党史学习氛围下,师生们一同高声朗诵了《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强渡乌江》等诗词。词句铿锵有力、饱含深情,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崇高精神,将铭记在每一位师生心间。

参观学习之余,学生们践行新闻“四力”,积极提升专业素养和技能,进入红色基地记录,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采访,拍摄了专题片、vlog、诗歌朗诵和微党课视频。一段段影像、一次次采访、一篇篇报道,蕴含了学生们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对传媒专业的领悟。

“这次研学,我在一次次的拍摄、剪辑中提升了专业技能,扎实了新闻素养。要成为一名未来的传媒人,就要心中始终铭记初心使命。”2021级新闻专业学生陈煜表示,红色研学也让他进一步在学思悟践中收获成长。

近年来,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着力探索“行走的课堂”,一系列为“未来传媒人”量身打造的“红色育人”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探寻红色实践基地”“沉浸式现场思政微课堂”“红色研学翻转课堂”“乡村振兴文化传播”等实践育人开启了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研学师生们以革命精神自勉,用红色文化涵养,他们走进老区,接受红色精神洗礼;深入基层,探寻乡村振兴道路。

红色谱系凝聚青春党员力量

研学路上,师生们追溯红色革命的源头,也深刻理解如何“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师生们赴苟坝村和花茂村时看到,乡村振兴的画卷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徐徐展开。学生们在这里讲述党史故事,感悟新时代十年变革的伟大成就。

“一盏马灯半盅酒,千年古纸几行诗。”“一盏马灯”不仅照亮了红军长征的路,更点燃了苟坝村和花茂村的改革开放之路。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当地深入挖掘苟坝会议、马灯故事等红军长征文化内涵,以一张纸、一幅画、一盏灯、一瓶酒、一首歌为传家宝,实现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以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新农村,白墙黛瓦,稻香四溢。沿着伟人成长和革命足迹,师生们参观了苟坝会议陈列馆、苟坝会议旧址、毛泽东小道、花茂人家、红色之家等“红色+研学”“红色+旅游”“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一系列新模式。在乡村振兴的一派新面貌中,师生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文化的真挚内涵,用心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80多年前,革命先辈在遵义整装再出发,而今天我们也从这里迈向成长、开始新的征程!”2021级研究生田玉枭深刻体会到党波澜壮阔的革命事业,难掩激动之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更加重视实践能力,践行‘四力’,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新闻人。”2021级研究生黄一浩写下目标,目光笃定。

站在脚下这片红色革命圣地上,更加激荡着南宁师范大学的青年教师、学子,在新征程上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回程的大巴车上,师生们齐诵《沁园春·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新时代的新青年,正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