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坚守行将消失的手艺 李森熙的补锑煲岁月

新闻

广西灵山烟墩大鼓:一鼓雷动 回响千年 广西灵山烟墩大鼓:一鼓雷动 回响千年

“咚咚、咚咚、咚咚、咚……”富有节奏的如雷鼓声,响透十里开外。1月23日,中国农历正月初二,...

  • 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搬出“山窝窝” 生活美起来

    2023年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那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各家各户都在有序忙碌着,袅袅的炊烟、欢喜的笑脸,处处散发着年的气息。 记者来到搬迁户李世教的家时,他正在门口小菜园里...

  • 广西:河湖管护的民间力量

    天下风景,美在广西。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5年以来,广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起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总河长的“双总河长制”为核心的行政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和...

  • 广西3人荣登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1月18日,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广西3人荣登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获得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的赵洪是桂林市灵川县兰田瑶族乡...

  • 广西钦州:铆足干劲建设平陆运河

    临近春节,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马道、企石、青年3座梯级航运枢纽工程项目建设现场依旧如火如荼。项目建设者们抢抓时机,铆足干劲,抢时间、赶进度,在腊月寒冬上演着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1...

  • 广西防城港:搬出“山窝窝” 生活美起来

    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那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各家各户都在有序忙碌着,袅袅的炊烟、欢喜的笑脸,处处散发着年的气息。 记者来到搬迁户李世教的家时,他正在门口小菜园里摘青菜...

旅游

广西北海: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高起点高标准开展旅游景区品牌创建 广西北海: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高起点高标准...

2022年以来,广西北海市旅游文体局以旅游标准化建设和文旅品牌创建为抓手,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 开年游广西 南宁欢迎你

    12月26日,记者从广西冬季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南宁主场)暨2023年“开年游广西”活动媒体通气会上获悉,为全力提振岁末年初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推进南宁市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 广西崇左市加快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崇左市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的意见》,对崇左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作出安排部署,支持该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壮美边关”品牌,加快建设...

  • 广西首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落户龙...

    12月20日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正式公布2022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国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和重庆荆竹村从57个国家136个候选乡村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2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大寨村成为...

  • 山水LIVE·桂海晴岚音乐派对:山水与摇滚的激情碰撞

    以宽阔平坦的绿茵为席,用水墨勾勒的山峦为幕,将表演的舞台嵌入山水……12月10日—11日,2022桂林艺术节活动之一的山水LIVE·桂海晴岚音乐派对在广西桂林市桂海晴岚景区激情开唱。   错象、芝麻布、...

  • 广西北海:文旅融合谱写 “文化合浦”新篇章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弘扬传承历史文化,精心绘制宏伟发展蓝图,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合浦”新篇章。 北海市合浦县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对辖区内博物馆进行改造...

坚守行将消失的手艺 李森熙的补锑煲岁月

发布时间:2022/06/22 新闻 浏览:56

“补锑煲咯……”曾经,这一声清脆的叫喊声响彻广西北海的大街小巷。在那个电动厨具还未普及的年代,家家户户的每一口锑煲与柴火、蜂窝煤相伴,弥散着人间烟火。

锑煲,也就是北海人过去常用的铝锅。如今,锑煲几乎已经成了冷门的炊具。补锑煲这项老手艺活,更是难得再见。近日,在北海市海角路,记者采访到了一个37年来坚持从事补锑煲工作的手艺人李森熙。

“当当当!当当当!……”在海角路的这家老店里,离得老远就听到店里传出的清脆敲打声。邻居们告诉记者,只要听到这声音传出,就知道李森熙又开始补锑煲了。

记者进到店里时,李森熙正好给一口锑煲换底。这是一口40厘米口径的锑煲,煲底已经凹凸不平,好几处已经被烧黑腐蚀。李森熙戴起手套,操起剪子把煲底剪掉,修好边后,拉过身边的标铁木砧,把锑煲往标铁上一架,手里的锤子便开始敲打起来。

剪子、锤子、标铁、木砧,这些简单的工具,37年来和李森熙日夜相伴,一口口旧锑煲在他手里焕然一新。在一阵阵有节奏的“叮当”声中,李森熙道出了自己从事这门手艺的故事。

1985年,27岁的李森熙只身一人从广东廉江来到北海讨生活。他的目标很明确:找个师傅,学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那个年代,锑煲刚兴起一段时间,是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重要厨具,锑煲实际上是铝煲,材质的特性加上当时主要以燃煤为主,导致锑煲煲底容易烧穿损坏,于是,补锑煲成了当时十分吃香的职业。李森熙看准了这个契机,拜北海中山路一名老师傅为师,开始学补锑煲的手艺。

做学徒,一干就是7年多,李森熙学成出师后,便盘了一间铺面,补锑煲是主营业务,还兼着帮客人做一些渔船上的工具。

上世纪90年代,是补锑煲这一行当的巅峰期。李森熙手艺细腻,每一口锑煲他都修得滴水不漏,特别是换煲底的手艺,整个煲边敲打得扎实、均匀、美观,为他在那个口口相传的年代树立了很不错的口碑,也带来了红火的生意,最多时一天得修补30多口锑煲。

不到3分钟,李森熙手里的锑煲边已经敲打好了,接下来就是装底、咬边、敲边、修边……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五分钟后,一口锑煲就修好了。紧接着,李森熙摘下手套,细细地摩挲着敲合的锅边,拎起一桶水倒进锅里观察一阵,确认没有漏水后,这才满意地笑着收拾地上的工具。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用煤气的人逐渐多了,煤气烧的火又稳又好,锑煲不容易烧坏,修锅的人慢慢就少了。再后来,电饭煲、高压锅,还有合金锅、麦饭石锅等不同材料的锅推陈出新,锑煲就逐渐被替代了。”李森熙感慨。

现在,有小部分饭店仍然还在用锑煲,为补锑煲这门手艺留下了一丝生存空间。时至今日,李森熙每个月还能接到20多口锑煲修补的生意。

说到这门手艺,李森熙有着自己一番认识。他说,跟那些面临失传的、包含民俗文化特色的艺术技艺不同,补锑煲是一门应时而生的手艺。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化厨具已经开始替代锑煲,这门手艺注定要走下坡路,直到最终消失。当锑煲被彻底淘汰后,这门手艺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虽然觉得可惜,但这是一个必然趋势,没必要为了传承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