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广西防城港:“国门文化”品牌放光彩

新闻

广西灵山烟墩大鼓:一鼓雷动 回响千年 广西灵山烟墩大鼓:一鼓雷动 回响千年

“咚咚、咚咚、咚咚、咚……”富有节奏的如雷鼓声,响透十里开外。1月23日,中国农历正月初二,...

  • 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搬出“山窝窝” 生活美起来

    2023年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那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各家各户都在有序忙碌着,袅袅的炊烟、欢喜的笑脸,处处散发着年的气息。 记者来到搬迁户李世教的家时,他正在门口小菜园里...

  • 广西:河湖管护的民间力量

    天下风景,美在广西。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5年以来,广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起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总河长的“双总河长制”为核心的行政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和...

  • 广西3人荣登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1月18日,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广西3人荣登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获得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的赵洪是桂林市灵川县兰田瑶族乡...

  • 广西钦州:铆足干劲建设平陆运河

    临近春节,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马道、企石、青年3座梯级航运枢纽工程项目建设现场依旧如火如荼。项目建设者们抢抓时机,铆足干劲,抢时间、赶进度,在腊月寒冬上演着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1...

  • 广西防城港:搬出“山窝窝” 生活美起来

    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那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各家各户都在有序忙碌着,袅袅的炊烟、欢喜的笑脸,处处散发着年的气息。 记者来到搬迁户李世教的家时,他正在门口小菜园里摘青菜...

旅游

广西北海: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高起点高标准开展旅游景区品牌创建 广西北海: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高起点高标准...

2022年以来,广西北海市旅游文体局以旅游标准化建设和文旅品牌创建为抓手,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 开年游广西 南宁欢迎你

    12月26日,记者从广西冬季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南宁主场)暨2023年“开年游广西”活动媒体通气会上获悉,为全力提振岁末年初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推进南宁市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 广西崇左市加快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崇左市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的意见》,对崇左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作出安排部署,支持该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壮美边关”品牌,加快建设...

  • 广西首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落户龙...

    12月20日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正式公布2022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国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和重庆荆竹村从57个国家136个候选乡村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2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大寨村成为...

  • 山水LIVE·桂海晴岚音乐派对:山水与摇滚的激情碰撞

    以宽阔平坦的绿茵为席,用水墨勾勒的山峦为幕,将表演的舞台嵌入山水……12月10日—11日,2022桂林艺术节活动之一的山水LIVE·桂海晴岚音乐派对在广西桂林市桂海晴岚景区激情开唱。   错象、芝麻布、...

  • 广西北海:文旅融合谱写 “文化合浦”新篇章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弘扬传承历史文化,精心绘制宏伟发展蓝图,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合浦”新篇章。 北海市合浦县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对辖区内博物馆进行改造...

广西防城港:“国门文化”品牌放光彩

发布时间:2022/01/14 新闻 浏览:73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沿边沿海靠山,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当地聚居着壮、瑶、苗等少数民族,是全国唯一的京族聚居地,民族文化绚丽多姿。

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防城港市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立足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制度化“五化”建设,加快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国门文化大院”等项目建设经验获得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肯定。

2019年,防城港市被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近几年来,防城港市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域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一条利民惠民、具有边海特色的文化创新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

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华灯初上,中越边境线上的那丽村热闹非凡,一群年轻人正在该村的国门文化大院打陀螺,欢声笑语不断。

被评为二类国门文化大院的那丽村,不但按照一类国门大院标准建设了舞台、书屋、宣传栏等文化设施,还在国门文化大院内建起了一个陀螺场,为开展砧板陀螺传承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受到群众欢迎。

在防城区那良镇的里火口岸,参与边贸互市的边民有近2000人。每当中午闭市时,边民们总喜欢结伴前往不远处的里火国门文化驿站,阅读、下棋、观影……

自2015年以来,防城港市以距边境线20公里以内的乡镇和行政村为基础,启动“国门文化大院”工程,按照“一个文化综合楼、一个舞台、一个书屋、一个蓝球场、一个宣传长廊、一套不少于10件的健身设施、一批数字化服务设备、一名文化专管员、一支国门文艺队、一支体育队”的标准开展建设。同时,在里火口岸、东兴口岸、峒中口岸陆续建设国门文化驿站,为参与边贸竞争的边民提供休息、娱乐和学习的场所。

“这几年来,大院和驿站不断丰富和拓展其内涵和外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在疫情发生前,也吸引了众多越南边民参与。”防城港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说,防城港市有长230公里的陆地边境线,分布着59个沿边村落,建设“国门文化大院”和“国门文化驿站”,不仅满足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更赋予了爱国固边、睦邻友好的意义。

统筹推进均衡发展

“防城港市进一步统筹资源,均衡配置,投资8000多万元新建东兴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其中图书馆、文化馆已于2021年底前竣工,博物馆计划于2022年3月底前竣工,投资500万元的防城区影剧院改造工程也已竣工并投入使用。”防城港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相关人士介绍。

据了解,2020年,防城港市共建成8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全市累计建成283个,行政村覆盖率98%以上,其中上思县、东兴市、港口区实现100%覆盖,夯实了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十四五”期间,防城港市还积极申报新建上思县博物馆、上思县文化馆和港口区文化馆、图书馆等项目,顺利完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推进数字化建设是“五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防城港市建成广西首个数字文化馆和首个标准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防城港文化云”,依托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源头、节点、终端建设,实现电脑、手机、电视“三屏合一”。

同时,防城港市整合市图书馆、文化馆等特色文化资源,创建中央网络课堂,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取得新突破。构建“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的服务模式,让公共文化资源活起来。

此外,防城港市利用市群艺馆数字文化网、数字文化阅读区、数字文化体验区、数字展馆、电子阅览室等功能设施,把线上服务和线下活动统一整合,并延伸到县、乡、村、屯,拓展基层农村数字化设备功能作用,推动数字文化一体机、无线Wi-Fi网络城乡全域覆盖。疫情期间,防城港市各级文化场馆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旅活动,成效良好。

文旅融合催旺乡村

站在富饶的民族文化富矿上,防城港市将文化惠民、富民当作一项重点工程,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让乡村热闹起来,百姓乐起来。

防城港市通过整合文旅资源,探索推出文化和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双十”标准,打造村级文化和旅游服务中心,2020年,东兴市东兴镇竹山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成为广西唯一入选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的村级单位。

2021年,防城港市还以竹山村为样板,进一步选取东兴市江平镇交东村、万尾村、东兴镇河洲村3个基础设施较好的一类国门文化大院,拓展实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项目,并成功申报为自治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融合单位,力争打造为具有防城港特色的文旅融合示范点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亮点工程。

在东兴市竹山村,总长166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边关文化)展示长廊成为竹山村的网红打卡点。漫步竹林古巷中,游客可欣赏到“京族渔露”“京族风吹饼”“京族围箔”“京族拉大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景、雕塑、生产流程等。

竹山村毗邻北仑河口景区,是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当地充分当地京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一条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传承保护乡村文化的路子。2019年竹山村接待旅游102.3万人次,全村旅游年收入3680万元。

东兴市万尾村依托京族“哈节”和哈亭项目,每年引来大批游客参观考游玩,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万尾村村支书武明志说,村里近三分之二的人都在从事和旅游相关的工作。

在交通不便的十万大山地区,相关文化部门引导各村屯在国门文化大院的基础上,组建篮球队、文艺队等,利用本地戏剧、山歌等形式,倡导勤劳致富和科学种养,使“文化扶贫”意识进村入户。如今,山区群众通过发展玉桂、八角、松脂生产和林下种养,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

保护传承民族文化

防城港市将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作为打造边海文化名市的重要内容,通过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

防城区那良镇高林村是个大板瑶村寨,多彩的民族风情引来众多游客。高林村在国门文化大院内建立大板瑶服饰展示馆和瑶族刺绣馆,多次举办阿宝节、“三月三”等节庆活动,疫情之前还不乏越南边民参与其中,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中越边境文化交融的一大亮点。

“保护和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和‘魂’,防城港市通过积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市非遗馆、东兴京族博物馆以及在国门文化大院设立非遗传承基地、生产示范基地、培训基地等,形成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长廊。”防城港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说。

据了解,根据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情况,防城港市以京族哈节等13个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为支撑,实施京族高跷、独弦琴、大板瑶民俗活动等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在国境线0—20公里范围内形成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长廊,在全区率先完成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有力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效促进了边境地区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防城港市还在北部湾海洋文化公园修建了民族文化长廊,在市博物馆、京族博物馆长期布置民族文化展览。2021年以来,防城港市群众艺术馆利用线上平台开展了“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防城港市非遗项目线上展播和京族民歌线上教学系列课堂。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宣传了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群众增强文化认同。目前,京族博物馆已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东兴侨批馆、“大清国钦州界”1号界碑等景区被列为防城港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