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加强民族文物的保护利用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新闻

广西灵山烟墩大鼓:一鼓雷动 回响千年 广西灵山烟墩大鼓:一鼓雷动 回响千年

“咚咚、咚咚、咚咚、咚……”富有节奏的如雷鼓声,响透十里开外。1月23日,中国农历正月初二,...

  • 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搬出“山窝窝” 生活美起来

    2023年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那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各家各户都在有序忙碌着,袅袅的炊烟、欢喜的笑脸,处处散发着年的气息。 记者来到搬迁户李世教的家时,他正在门口小菜园里...

  • 广西:河湖管护的民间力量

    天下风景,美在广西。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5年以来,广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起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总河长的“双总河长制”为核心的行政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和...

  • 广西3人荣登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1月18日,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广西3人荣登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获得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的赵洪是桂林市灵川县兰田瑶族乡...

  • 广西钦州:铆足干劲建设平陆运河

    临近春节,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马道、企石、青年3座梯级航运枢纽工程项目建设现场依旧如火如荼。项目建设者们抢抓时机,铆足干劲,抢时间、赶进度,在腊月寒冬上演着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1...

  • 广西防城港:搬出“山窝窝” 生活美起来

    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那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各家各户都在有序忙碌着,袅袅的炊烟、欢喜的笑脸,处处散发着年的气息。 记者来到搬迁户李世教的家时,他正在门口小菜园里摘青菜...

旅游

广西北海: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高起点高标准开展旅游景区品牌创建 广西北海: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高起点高标准...

2022年以来,广西北海市旅游文体局以旅游标准化建设和文旅品牌创建为抓手,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 开年游广西 南宁欢迎你

    12月26日,记者从广西冬季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南宁主场)暨2023年“开年游广西”活动媒体通气会上获悉,为全力提振岁末年初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推进南宁市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 广西崇左市加快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崇左市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的意见》,对崇左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作出安排部署,支持该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壮美边关”品牌,加快建设...

  • 广西首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落户龙...

    12月20日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正式公布2022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国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和重庆荆竹村从57个国家136个候选乡村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2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大寨村成为...

  • 山水LIVE·桂海晴岚音乐派对:山水与摇滚的激情碰撞

    以宽阔平坦的绿茵为席,用水墨勾勒的山峦为幕,将表演的舞台嵌入山水……12月10日—11日,2022桂林艺术节活动之一的山水LIVE·桂海晴岚音乐派对在广西桂林市桂海晴岚景区激情开唱。   错象、芝麻布、...

  • 广西北海:文旅融合谱写 “文化合浦”新篇章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弘扬传承历史文化,精心绘制宏伟发展蓝图,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合浦”新篇章。 北海市合浦县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对辖区内博物馆进行改造...

加强民族文物的保护利用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22/01/05 新闻 浏览:87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文物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文物保护利用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旗帜鲜明地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这一重要论断,为全国各地尤其是多民族聚居的省(区、市)利用民族文物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民族文物是学界依据文物的社会属性而划定的一个门类,多指自民族产生以来,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既包括古代民族的代表性文物,又包括近现代各民族所使用的重要实物资料,既指可移动的文物,又指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单位。民族文物是各民族在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创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过程中的物化反映,可以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民族文物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历史的见证。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民族文物可以实证各民族开拓、巩固、保卫、建设、发展和认同伟大祖国的史实,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源头活水。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西汉时期“滇王之印”就是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接受、认可中央政权的重要物证。位于广西田阳的瓦氏夫人墓则是壮家儿女保家卫国、维护国家利益的真实写照。云南民族团结誓词碑、广西大瑶山团结公约碑更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史的最好体现。

民族文物是各民族构建中华民族历史轨迹的见证。一部中国史,也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文物可以生动展现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细节,真实反映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以及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分析岭南地区先秦至两汉时期的越人墓及其随葬品就能发现越文化逐步融入汉文化体系的过程,即从“与越杂处”到“越汉融合”。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大一统”观念与“中华”意识也能从同时期的不少民族文物中窥之一二。

民族文物是各民族丰富中华文化历史事实的见证。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文化是枝叶,它们兼容并蓄、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中华文化这个主干历久弥新。民族文物既可阐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又可诠释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内涵和价值意蕴,还能体现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贡献。各民族的服饰文物就是不同民族独特审美情趣的物化表达。甘肃敦煌莫高窟、西藏布达拉宫、云南哈尼梯田、广西花山岩画、福建客家土楼等也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与杰出代表。

民族文物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现象的见证。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生活的常态,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既包括各民族在生产、生活、技术、艺术和习俗上的交流,也包括各民族在思想观念、伦理道德、语言文字、习俗文化等方面的交融,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事实。民族文物可以证实古代各民族之间以及古代民族与中原和周边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可以证实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南方地区流传至今的铜鼓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现当代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物证。

鉴于民族文物在增强各族人民“五个认同”方面的重要意义,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民族文物的保护利用,以物论史、用物说话、透物见人,使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和文化上团结统一,从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切实加强民族文物的征集保护。一是加大民族文物的征集力度,尤其是近现代各民族所使用的重要实物资料,后者因其“活态性”成为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信息的关键所在,又因其“濒危性”而具有抢救的紧迫感。二是加大民族文物的保护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大力支持文博机构对珍贵民族文物有针对性地修复,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重要文化内涵的文物保护单位开展保护性修缮。三是加大科技手段的运用,要及时对民族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实现民族文物的数字化典藏与永续保存。

深入开展民族文物的整理研究。加大民族文物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立足考古学、文物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采取多学科联合攻关形式,深入研究民族文物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揭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民族实体的历史演进,作为一个自觉民族实体的奋斗过程,以及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建设、发展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历程。要切实通过民族文物的研究,挖掘和整理各民族文化中的深层次共性元素,提炼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努力推动民族文物的活化利用。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利用好各类文博场馆和文化遗产地,打造内容充实、文物丰富、互动感强的展览,讲好各民族缔造伟大祖国、构建中华民族、丰富中华文化、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努力推动民族文物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传统媒体、新媒体、书籍报刊、文创产品等为载体,拓展民族文物的教育传播方式,让民族文物真正“活起来”,进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