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广西桂林市雁山区:乡村振兴之路 村民也是主角

新闻

广西灵山烟墩大鼓:一鼓雷动 回响千年 广西灵山烟墩大鼓:一鼓雷动 回响千年

“咚咚、咚咚、咚咚、咚……”富有节奏的如雷鼓声,响透十里开外。1月23日,中国农历正月初二,...

  • 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搬出“山窝窝” 生活美起来

    2023年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那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各家各户都在有序忙碌着,袅袅的炊烟、欢喜的笑脸,处处散发着年的气息。 记者来到搬迁户李世教的家时,他正在门口小菜园里...

  • 广西:河湖管护的民间力量

    天下风景,美在广西。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5年以来,广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起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总河长的“双总河长制”为核心的行政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和...

  • 广西3人荣登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1月18日,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广西3人荣登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获得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的赵洪是桂林市灵川县兰田瑶族乡...

  • 广西钦州:铆足干劲建设平陆运河

    临近春节,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马道、企石、青年3座梯级航运枢纽工程项目建设现场依旧如火如荼。项目建设者们抢抓时机,铆足干劲,抢时间、赶进度,在腊月寒冬上演着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1...

  • 广西防城港:搬出“山窝窝” 生活美起来

    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那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各家各户都在有序忙碌着,袅袅的炊烟、欢喜的笑脸,处处散发着年的气息。 记者来到搬迁户李世教的家时,他正在门口小菜园里摘青菜...

旅游

广西北海: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高起点高标准开展旅游景区品牌创建 广西北海: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高起点高标准...

2022年以来,广西北海市旅游文体局以旅游标准化建设和文旅品牌创建为抓手,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 开年游广西 南宁欢迎你

    12月26日,记者从广西冬季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南宁主场)暨2023年“开年游广西”活动媒体通气会上获悉,为全力提振岁末年初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推进南宁市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 广西崇左市加快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崇左市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的意见》,对崇左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作出安排部署,支持该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壮美边关”品牌,加快建设...

  • 广西首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落户龙...

    12月20日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正式公布2022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国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和重庆荆竹村从57个国家136个候选乡村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2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大寨村成为...

  • 山水LIVE·桂海晴岚音乐派对:山水与摇滚的激情碰撞

    以宽阔平坦的绿茵为席,用水墨勾勒的山峦为幕,将表演的舞台嵌入山水……12月10日—11日,2022桂林艺术节活动之一的山水LIVE·桂海晴岚音乐派对在广西桂林市桂海晴岚景区激情开唱。   错象、芝麻布、...

  • 广西北海:文旅融合谱写 “文化合浦”新篇章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弘扬传承历史文化,精心绘制宏伟发展蓝图,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合浦”新篇章。 北海市合浦县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对辖区内博物馆进行改造...

广西桂林市雁山区:乡村振兴之路 村民也是主角

发布时间:2021/12/08 新闻 浏览:146

大田村位于草坪回族乡东南部,距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区43公里,全村220多户800多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村民是回族。过去这里十分落后,“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一条水路通外村”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而现在大田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村民如何敢为人先种柿子的故事,生动、鲜活,也让人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路上每一名农民都是主角。农民在“大园区”和“大产业”的哺育下,定能靠自身的勤劳与智慧,创造财富,写下人生靓丽一笔。

敢为人先村里有人种柿子发了财

11月11日,记者和大田村支书李萍清往山上的柿子园走去,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时下正是采摘的繁忙季节,不时有农民开着三轮小车把一箱箱柿子往山下运。站上山顶的观景台,放眼望去一片丰收的美好景象。大田村种柿子的故事,要从一个4万元的故事说起。

正在采摘柿子的李正德,47岁,是回族人。他还记得那是1991年,当时他17岁,家里穷得叮当响,村民李正付给了他一些苗,村里9户人一起种了110亩柿子。那时除了他们,大田村和周边村庄都还没有人种柿子,谁知道柿子卖了之后,种得最多的李正付家得了4万块。“我们村哪有人见过这么多钱啊,比起惊喜,用惊吓来形容当时的村民更恰当。”李正德笑着说,还记得那天李正付叫上了儿子,还有年轻的他,三人为4万元“护驾”,生怕这笔钱出乱子,不敢到大圩镇上的银行去存,专门搭车到桂林将钱存到了银行里。4万“巨资”的故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村民们都撸起了袖子,开始加入种植柿子的队伍。这个故事如今在村里依旧广为流传,老人对孩子说起他们种柿子的历史时也总是把这作为经典案例。

勤劳致富种植柿子代有人才出

大田村海拔370米,果园地2100亩,大多在山岭上,小高山气候十分适合种柿子。但大田村柿子产业发展到如今也经历了重重难关,好在这里的村民勤劳、肯钻研、不断开拓进取。

刚开始种柿子的时候,村民遇到了种植技术难题。柿子树要么不结果,要么就挂果后很快落了。“当时村民们都穷,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请老师来指导的钱不能省。”村民们经过商量,家家户户凑钱从阳朔请来老师傅到村里住了两年。两年的时间里通过实地指导种植技术,老师傅教了村民在挂果的时候要将柿子树环割,如此一来保果的问题才得以解决。

大田村真正开始家家户户都种柿子是在2008年。那一年一场冰冻灾害,使得村里的松树林全部死了。政府鼓励村民种水果,柿子种植普及到了全村。

大田村的柿子主要是卖鲜果,从8月中旬起,大约要持续到12月。在这段时间,村民们每天早上7点不到就到地里摘果,除了午间回家吃饭,忙到天黑才收工。“累是累,但是果子不愁卖,大家心里头都高兴。”李正德笑着说。

目前,大田村的柿子主要有月柿和脆柿。其中脆柿又有三个品种:次郎、花御所、大秋。大秋的收购价格最高为30元/公斤,花御所属于中等一些的价位,次郎的价格更便宜一些。

据介绍,大秋的口感最好,目前都是客户订单式的收购,根本不愁卖,普通市民在市场上都见得少。大田村柿子种得好,品种越来越丰富,因为其中有不少肯钻研技术的农民。

引进大秋品种的农民叫李建辉。他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家务农,他调侃自己没有文化,但特别爱钻研农业种养技术。白天干活,晚上读书,没有手机的年代他通过书籍学习种养技术。后来,他又通过网络了解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大秋这个品种就是他通过一个农业论坛了解到的。“当时江苏有了这个品种,我在论坛上不断和对方沟通,对方寄来了样品,口感太好了,随后又寄来了苗木,我们通过嫁接,一步步把这个品种种出来了。”2015年,李建辉购买了1000多元的“大秋”枝条,分给了村里6户人来嫁接种植。没想到经过几年,这成为最有市场潜力的品种,目前村里有40多亩地种植大秋品种,李建辉常常在田间地头指导村民种植大秋的技术,带动大伙一起发展。

果园变景区农旅融合又有新盼头

自2019年全市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以来,雁山区重点打造“柿里回乡”田园综合体。而大田村就是核心区,这成为大田村发展的东风。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善,生产实现标准化。几年来,示范园内完成路网连通,通往果园的产业路都修通了,家家户户都有三轮小货车能开到果园采收。柿子产业实现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环割保果技术实现了推广,园区还实施了坡改梯、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农业发展技术,推广应用了农业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和“三诱”技术等,柿子产业发展越来越兴旺。

据统计,2020年该村月柿产量850万公斤,销售金额1200万元。“今年柿子产量高、价格好,产量预计超过2020年,当前价格约在4.6元/公斤。”李萍清说,村民家里种得多的有二三十亩,种得少的也有七八亩,算下来今年收入超20万元的家庭比比皆是。

走在柿子园区,美丽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如今这里不只是农业示范区,也是风景区、网红打卡点。大田风光摄影园、开心农场亲子……大田村的名气已经打响了。李萍清说,下一步村里将想方设法盘活集体经济,让大田村的旅游资源变现,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旅游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