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innovation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创新 > 数字赋能,广西文化服务“活”起来

新闻

广西灵山烟墩大鼓:一鼓雷动 回响千年 广西灵山烟墩大鼓:一鼓雷动 回响千年

“咚咚、咚咚、咚咚、咚……”富有节奏的如雷鼓声,响透十里开外。1月23日,中国农历正月初二,...

  • 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搬出“山窝窝” 生活美起来

    2023年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那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各家各户都在有序忙碌着,袅袅的炊烟、欢喜的笑脸,处处散发着年的气息。 记者来到搬迁户李世教的家时,他正在门口小菜园里...

  • 广西:河湖管护的民间力量

    天下风景,美在广西。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5年以来,广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起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总河长的“双总河长制”为核心的行政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和...

  • 广西3人荣登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1月18日,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广西3人荣登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获得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的赵洪是桂林市灵川县兰田瑶族乡...

  • 广西钦州:铆足干劲建设平陆运河

    临近春节,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马道、企石、青年3座梯级航运枢纽工程项目建设现场依旧如火如荼。项目建设者们抢抓时机,铆足干劲,抢时间、赶进度,在腊月寒冬上演着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1...

  • 广西防城港:搬出“山窝窝” 生活美起来

    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那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各家各户都在有序忙碌着,袅袅的炊烟、欢喜的笑脸,处处散发着年的气息。 记者来到搬迁户李世教的家时,他正在门口小菜园里摘青菜...

旅游

广西北海: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高起点高标准开展旅游景区品牌创建 广西北海: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高起点高标准...

2022年以来,广西北海市旅游文体局以旅游标准化建设和文旅品牌创建为抓手,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 开年游广西 南宁欢迎你

    12月26日,记者从广西冬季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南宁主场)暨2023年“开年游广西”活动媒体通气会上获悉,为全力提振岁末年初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推进南宁市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 广西崇左市加快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崇左市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的意见》,对崇左建设国际边关风情旅游目的地作出安排部署,支持该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壮美边关”品牌,加快建设...

  • 广西首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落户龙...

    12月20日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正式公布2022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国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和重庆荆竹村从57个国家136个候选乡村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2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大寨村成为...

  • 山水LIVE·桂海晴岚音乐派对:山水与摇滚的激情碰撞

    以宽阔平坦的绿茵为席,用水墨勾勒的山峦为幕,将表演的舞台嵌入山水……12月10日—11日,2022桂林艺术节活动之一的山水LIVE·桂海晴岚音乐派对在广西桂林市桂海晴岚景区激情开唱。   错象、芝麻布、...

  • 广西北海:文旅融合谱写 “文化合浦”新篇章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弘扬传承历史文化,精心绘制宏伟发展蓝图,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合浦”新篇章。 北海市合浦县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对辖区内博物馆进行改造...

数字赋能,广西文化服务“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2/06/14 创新 浏览:8

2022年5月23日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规划》中也提出,持续推动广西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云时代”到来,文化服务以多种方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打开电子书阅读器,阅读者随时随地都能走进“数字书房”;登录文化服务网站,可以在线听名师讲课;扫一扫二维码,手机自动朗读绘本;戴上增强现实眼镜,书中的古代战场和将士如在眼前……最近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一系列数据也指向一个趋势: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应用,正改变和影响着全民阅读形态,不断推动文化服务向数字化、专业化、个性化发展。

数字助力,改变阅读生活

建设数字化阅读平台、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是公共图书馆适应数字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举措。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了数字文化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从2006年也开始自建数字资源、搭建数字化阅读平台,从最初的全文数据库向图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逐步转化,以展现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当地文化精神为建设目标,不断加大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建成了一批优秀数字资源成果。

记者登录自治区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看到里面有书香云阅读、有声图书馆、名师讲坛、广图视频、音乐、健康等板块,内容丰富多彩,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地理等领域。自治区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心副主任黄歆说,自治区图书馆数字化阅读平台年均注册量20多万个电子证和4000多万的访问量,使用频率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

南宁市民秦女士接触数字化阅读已经有3年时间,之前她是很排斥读电子书的,觉得不如纸质书有阅读的感觉和氛围。有一次朋友送了她一个电子阅读器,可以在一些阅读平台上读书,她使用后觉得很方便,尤其是她经常出差,电子阅读器携带方便,相当于一个移动的书库。微信读书推出后,她发现了更便捷的阅读方式,手机更小携带更方便,她可以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还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分享阅读笔记、划书、赚免费阅读时间等好玩的功能。秦女士说,她周围喜欢阅读电子书的人越来越多,像她女儿“98后”这一代,都是互联网的原生代,对数字化阅读的接受程度更高,基本上都是在网络查资料和阅读。

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明显,尤其是中青年人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体。2021年有77.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71.6%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27.3%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均比2020年有所增长。阅读时间长、覆盖人群广,云阅读正改变人们的生活。

技术发展,文化服务更多元

随着数字技术加速发展,虚拟与现实世界联结的持续加深,文化服务的场景和体验也在发生深刻变革。

目前自治区图书馆广西地方特色数据库库群中音视频超过1958小时,形式包括多媒体资源库、专题片、地方特色音频库、图片库等,可看、可听、可视,选择多样。

一些阅读平台甚至引进虚拟数智人、3D虚拟场景,让读者全景沉浸互动,创新“纸读+屏读”的阅读体验。

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正大力推动全区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为基层全民艺术普及服务提质增效。他们开展了“云上赶大集——带货直播”“馆长说”、特色群众文化直录播活动、全民艺术普及课程资源建设、非遗文创数字资源内容建设与推广及线上新媒体推广活动等工作。在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的微信服务平台,全民艺术普及公益课堂丰富多彩,可以看书画展,可以跟歌唱家潘永华学唱侗族大歌等。

很多传统出版社也陆续开展了数字出版增值服务,包括电子书开发、知识付费音频项目开发、现代纸书改造升级等几大板块,打造“互联网+”模式的出版融合产品。据了解,漓江出版社截至2022年4月改造升级“现代纸书”书刊300余种;在多个平台上线电子书4200余种(含副本)、音视频产品3600余集(含副本)。

漓江出版社编辑黄圆认为,新的技术条件下,阅读载体和阅读方式的变化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从文化传播上看,互联网满足了大众阅读的文化消费快感,丰富的电子资讯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和更周全的服务。但从文化传承和文化价值的积累来说,纸质书更有保存价值。所以,对最有价值的内容的选择和呈现还是由出版社等内容供应商来完成。这也是一些网络作者的作品在网上火起来之后,还是会选择梳理和思考作品的存在价值,决定出书的原因。

丰富样态,带动行业服务转型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1年底发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规划》中,提出“十四五”期间广西将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明显进展。

广西的一些博物馆不再走高冷路线,以前的主要工作是文物收集、修复和陈列,现在增加了展现历史文化,拓展传播维度。博物馆开始拥抱数字化技术,使用互联网语境等,与观众实现链接,从节目、纪录片到文创产品,从专业讲座到博物科普,让观众沉浸在文化体验之中。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利用现代动漫技术,让馆藏文物活起来,于是有了开口说话的湖蓝色玻璃杯、吟诗作对的提梁铜壶、跳海草舞的铜凤灯;广西民族博物馆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推出了文化视频《铜鼓王》、“云讲国宝”等。“一个剧本满足不了需求,我们的探索就是让观众不再是单一地参观,而是得到多元的文化体验。”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梁志敏这样认为。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获取更多优质资源、如何高效生产和孵化优质IP、布局全产业链,是文化服务行业未来的发力方向,尤其是免费阅读模式和新媒体文的兴起,使数字文化市场进一步下沉。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在提升竞争力上主要从强化地方特色,拓展数字资源上入手。

传统出版社和数字阅读平台在竞争中找到了合作共赢的模式。一些数字阅读平台尝试将网络文学快感机制与传统文学价值观对接。2021年3月,掌阅科技就与漓江出版社合作推出集听书、视频、滚动图片、互动、电子书等形式的富媒体网络版《重生》,甫一面市就登上品质阅读榜。几乎同时,漓江出版社出版了纸质版同名图书。2022年4月,《重生》入选2021年度“中国好书”。

在黄圆看来,文本载体的形式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以前是写在竹帛上,后来是写在纸上,现在写在互联网上。时代发展,传播方式和渠道更多元化了,出版社也在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他们会和电子阅读平台合作,根据他们提供的阅读数据,了解读者的喜好,关注新领域新作者的动向,然后提供出版服务。作为内容供应商,出版社的产品也更专业化和垂直化,更注重产品线,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

业内多位人士表示,时光孕育文化,变革激活力量。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阅读方式与传播途径如何转变,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力量不会变。近年来,在数字化技术加持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时代、走进生活,不断赋彩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进人民家国情怀。

据了解,广西正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不断丰富数字资源总量,创新数字资源样态,提升数字资源建设质量,打造资源库群,推动相关文化大数据资源纳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国智慧图书馆建设,加快公共文化网络平台建设,鼓励各地公共文化资源平台接入“广西公共文化云”平台。运用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信息技术,加强文化“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服务,推进“互联网+群众文化活动”,让文化数字服务覆盖更广、方式更多、应用更便捷。